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内容却让用户望而生畏,错在哪?

辛辛苦苦呕心沥血的创作内容,费尽心思找资料、做调查、求论证、反复修改,最后可能一周才能出一篇内容文章。然后怀着激动的心情,小心翼翼检查一遍又一遍后点下推送按钮,满怀期待的刷新着页面等待爆发。结果,惨淡的阅读量再次把你从梦想拉回现实。

 

为什么会这样?你的内容确实非常有料,选题也很新颖,分析有理有据,表达逻辑严谨……明明是一篇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内容文章,为什么他们还是不想阅读呢?内容文章首先当然是要够有料,但是也得考虑读者的阅读体验度,“火力太猛”(信息密度太高)内容太平直,往往是很多垂直内容文章不受待见的原因。

timg (2).jpg

 

一篇文章的信息密度直接与可读性息息相关,看似是正向线性关系,实则是存在一个阈值。为什么有的文章可读性差,未必是因为质量差,也可能是因为它的的信息密度太高。当你的文章知识点太多、内容太难懂、观点太难理解、用词也过于刁钻,信息密度超过一个阈值之后,它的可读性就和信息密度成反比了。

 

总的来说,就算是内容内容的创作,也不能给用户制造过多的信息点,语言句式不要过于复杂晦涩,更不要把本就复杂的信息再次复杂化。信息密度太高,读者阅读和理解起来就非常困难,脑壳疼,恐怕没多少人读得下去。

 

越来越多的网生词汇开始媒体化,接受度也越来越高做内容,还是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听得懂年轻人的语言。没办法,人老也要硬着头皮学。不用纠结于做幽默风趣、轻松易懂的的内容,还是做严肃认真,冷静分析的内容。你完全可以在自己严肃的内容中,适当加入一些幽默、调侃的元素,这并不是很难。幽默有趣的内容可能更适合于社交化的体验。

 

什么样的内容用户更喜欢阅读?你会发现,有假定场景的文章会更容易让读者代入。场景只是具象,而真想要的是一种情感共鸣。你选择什么样的场景,就决定了会激发读者哪种情感,而这种情感则决定了他们是否会买账。当然你首先要确定目标受众,根据这些群体的日常轨迹,洞察和预判用户一天的行程,思考TA工作日,周末,节假日等都会做些什么,然后决定你的内容场景

 

现在大家都强调要有自己的个性,独特的风格,该逗逼就逗逼,该骂就骂,这样更容易触碰到人的内心,而时间一长这种表达方法就会变成一种风格。我们写文章,也是与读者交流的一种方式,也就是和人说话。既然是说话,那每个人的语气语调、说话方式、表达的价值观等等都是不一样。我们不是机器人在说话,而是要塑造一个活生生的人。当你让读者对你这个“人”感兴趣了,还担心他们不愿意听你说什么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