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记者推新秘籍:中国新闻奖得主教你新闻评论怎么写

原标题:【2018记者节】如何写好新闻评论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梁发芾有“秘籍”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李杨 韦德占 文/图

大部头的各类书籍在办公桌的周边堆放着,使得原本宽大的办公桌显得“拥挤”了起来。就在这张办公桌上,甘肃日报评论部副主任、高级记者梁发芾撰写的《供给侧改革需加减法并举》于2017年获得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而在今年,由甘肃日报社评论部主办的《陇上评论》栏目(主创人员:万吉彦、彭雯、吴梦寒、张洞若、梁发芾、张国华)也荣获了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一等奖……那么,怎样才能写好新闻评论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和他们的写作“秘籍”吧!

“由于新闻评论追求时效性,也往往被人看成是速成品,急就章。事实上,正因为新闻评论必须追求时效,是急就章,所以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必须在平时做大量的功课,进行长时间的训练和积累。古代诗论说‘功夫在诗外’,戏剧界也有‘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说法,写好新闻评论,道理是一样的。一篇好的评论,读者们能够看到的只是大洋中的冰山一角,更厚重的部分隐藏在洋面之下。”梁发芾笑着说到:“写好新闻评论,最重要的还是观点的新颖和独到,论据的充实和丰富,论证的严密和规范。平时的积累,观察和思考,对于写好新闻评论非常重要,而善于讲道理,充分尊重读者,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写新闻评论怎么还和“会讲道理”联系在一起了呢?针对这个疑问,梁发芾解释到:“会讲道理是评论最重要的技巧,也是评论员非常重要的素质,新闻评论最重要的还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讲好道理的前提是对所评论的问题有深入研究,而‘深入研究’就要求写自己真正理解的领域的评论。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内行看了不觉得肤浅,外行看了也有启迪。讲道理的第二个方面,就是要有好文风。我在写评论的时候,首先我是读者的身份,要站在读者的立场,设想读者会怎么看我的观点,会怎么反驳;同时我也设想,如果读者那样反驳,我会怎么回答。如果我不能回答这些问题,我就宁可不发表也不采取强词夺理和诡辩忽悠的办法去硬凑一篇评论……”

怎么样?听了梁发芾老师所讲的新闻评论写作“秘籍”,是不是有点“豁然开朗”呢?同样的,甘肃日报评论部主办的《陇上评论》专栏,也是各类新闻评论文章获奖多多。“权威深刻、指导性强,这也是《陇上评论》的特点之一。我们专栏的文章,均由省内外知名评论员,专家学者以及本报资深评论员撰写,作者是不同领域的行家里手,对于评论对象和内容有相当的研究,真正能够起到举重若轻,释疑解惑,指点迷津,鼓舞人心的作用。”《陇上评论》专栏荣获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一等奖专栏,无疑是对《陇上评论》栏目所有主创人员的肯定和鼓励。梁发芾就《陇上评论》专栏介绍说:“同时,《陇上评论》刊发文章视野宽广、涵盖全面。既立足地方,也放眼全国;既宣传大政方针,也关注民生小事;既关注政治经济,也关注文化教育,内容丰富多彩、选题不一而足。评论文章着眼于社会百态、民生万象,既饱含人文关切,又深藏理性之光,是有思想、有温度、有担当、有品质的好评论,起到了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积极作用。历年来,《陇上评论》栏目所刊发的评论文章站位高、视野广,专业、权威,有深度、有品味、接地气,使得《陇上评论》精品层出不穷。”

据了解,自2013年创刊以来,《陇上评论》专栏扎根甘肃省情,讲陇上道理,发甘肃之声,深入辨析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回应群众关切,做好省情民意“上达”;同时以宽阔的视野,深刻的阐释,朴实的文风,做好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第的“下达”,充分体现了新闻舆论工作的责任与担当。《陇上评论》充分发挥评论栏目的舆论引导能力,栏目中的评论文章以阐释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评析社会重大新闻事件,回应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主要内容,广泛传播“好声音”,弘扬正能量。体现了党报的权威、深度,完成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人民、鼓舞士气的使命。

相关新闻